一、關于新時代與新理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就是當前的“勢”。通過學習十九大精神,深刻領悟“勢”的豐富內涵,包括新時代的新方位、新特點,尤其是新理念及其指導下的新方針、新部署等等,真正做到明方向、識大局,才能抓住機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為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而努力奮斗;要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要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奮斗;要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要為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而努力奮斗。這是新時代的新任務。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每一個勞動者都要用自己的努力為化解這個矛盾做出貢獻,才能完成新時代的新任務,實現新作為。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八個明確”的思想內涵。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實施十四個基本方略,即“十四個堅持”。其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建筑行業的聯系更為緊密,學習十九大不是一句空話,要靠實實在在的行動。
黨的十九大對未來五年1工作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軍隊建設、1統一、外交、全面從嚴治黨”九個方面作出部署,其中就“生態文明建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并作出了“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的具體部署。
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提出的“堅持世界眼光、行業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要求,新時代建筑行業的新理念、新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人民為中心、綠色發展、關注民生、生態環保、高質量發展……”等幾個方面,這就是建筑行業宏觀的行動指南。
二、乘勢實現新作為
恰逢盛世新時代,我們應當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實現新作為。具體到建筑行業,必須做到:貫徹落實好新時期建筑方針、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綠色發展。
(一)貫徹落實新時期建筑方針
1.新時期建筑方針是“順應時代要求、回歸建筑本質”的理論成果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筑方針,同過去“適用、經濟、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的舊建筑方針相比,新方針增加了“綠色”,綠色是新時代的特征,與十九大精神高度吻合;新方針去掉了“美觀”的前置局限,今天的環境、今天的形勢、今天的經濟實力和今天中國的地位,都決定了我們可以在建筑美觀上、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做出更大的貢獻。
建筑的起源是為人類遮風擋雨、躲避野獸侵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建筑如何發展,建筑的本質始終是“人生活的載體、人與自然互動的平臺”,因而建筑既要滿足人類的“安全、生理、心理、社會、與自然和諧互動”等使用需求,又要滿足本身作為商品、藝術品的屬性要求,新時期建筑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恰是對這兩方面需求更凝煉而精準的表達。
2.新時期建筑方針要素淺析
(1)適用:涉及三個層面的適用,首要個層面是“對人的適用”,主要是從人類使用角度出發,即:安全、健康、好用、品質、舒適等性能,第二個層面是“對社會的適用”,即:建筑應當與時代背景、城市文化相協調,第三個層面是“對環境的適用”,即:建筑應當有助于提升城市人居環境。
(2)經濟:看一個建筑是否經濟,應當拉長時間尺度、擴大視野角度,建筑的經濟性有三個衡量維度,更顯而易見的是“建筑本身經濟效益”,包括造價、全生命期間的使用成本、建筑壽命。間接一點的是“社會效益”,包括室內外環境對人體健康和人生活質量造成的影響。更長遠的則是“環境效益”,主要是建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3)綠色:綠色是新時代的特征之一。建筑的綠色本質是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里對人類、對自然、對社會、對文化的責任。綠色首先是一種理念和行為,如果我們的素質跟不上,沒有樹立綠色理念,沒有養成綠色行為習慣,那么所有的綠色建筑、綠色市政、綠色城市,就產出不了真正的綠色效果,都只能是偽綠色。當然,綠色也是一門技術。我國當前的綠色建筑在技術方面強調得很多,但是強調素質、強調理念和行為,還遠遠不夠。提高全民族素質是當前行業、1綠色發展更重要的基礎。
(4)美觀:美觀分為三個層次,層層遞進。首要個層次是“感官感覺的美好”,第二個層次是“給人帶來高標準、高品位、高品味的享受”,第三個層次是“上升到文化自信后帶給人尊重和自尊的美好”。
3.貫徹落實新時期建筑方針,解決當前建筑創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建筑創作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個問題是片面追求“新、奇、特”的視覺沖擊,貪大、媚洋、求怪、媚俗等建筑亂象叢生。這在社會上形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網友甚至自發組織評選十大丑陋建筑,迄今已經評選了八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好事,說明社會對建筑創作的關注度越來越大,有利于借助社會力量治理建筑亂象。
一個問題是科技進步使建筑設計可以無視當地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的制約,傳統建筑好的東西在流失,因此失去了地域文化特征,千城一面,城市文化傳承堪憂。
中國傳統建筑適應當地氣侯特征,通過建筑平面、建筑形式主動調節室內采光、通風、溫度、濕度等,由此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設計技術和建筑文化。從蘇州園林到西雙版納竹樓、從藏區石碉樓到蒙古族氈房,從中原粘土屋到西北窯洞,祖先們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綠色智慧,形成了各地具有鮮明特征的地域文化,堪稱綠色與美觀較好的融合的建筑。
而如今,傳統U字型、回字形等建筑平面,被大進深大體量取代;建筑空間也不再強調可以主動調節室內環境的物理作用,氣候因素逐漸從建筑設計中隱去,建筑能耗在增加、地域文化差別在消失。這樣的建筑無論外表多么美侖美奐,也始終到不了美觀的第三層次,達不到大美的境界。
還有一個問題是大拆大建。這其中有規劃和經濟的因素,有時候對建筑的拆除不是因為它不好或者不安全,而是由于規劃的不合理或是地價升值,這顯然是與綠色理念相悖的一種短視。
貫徹落實新時期建筑方針是解決當前建筑創作存在問題的較好的途徑。貫徹落實新時期建筑方針,建筑設計應當回歸建筑本質。為此,建筑師應樹立并踐行節約型社會核心價值觀,樹立并踐行建筑的倫理觀,即:多一點倫理、少一點怪異;多一點天然、少一點人工;多一點理性、少一點浮夸;多一點節儉、少一點奢華;多一點責任、少一點名利。這和我們的藝術品位、藝術行為是緊緊相扣的。我們不能放棄對提升國民素質的追求,建筑應當傳承地域建筑特征與文化。
(二)實現建筑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1.建筑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具有三個特征
建筑業的高質量綠色發展應該具有“以人民為中心、技術+文脈、智慧”三個特征: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回歸建筑本質,提升工程質量,加強災害防護,滿足人民安全、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次需求,創造健康、舒適、和諧、生態的人居環境,較好的小康生活模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技術+文脈:就是要因地制宜適宜應用綠色技術,通過建筑體量及造型主動調節光、風、溫濕度等室內環境,降低建筑基礎能耗的同時,傳承地域文化,讓人記得住鄉愁。
智慧:就是要應用大數據技術,推動建筑全產業鏈相關的物理世界數字化、數字世界智能化,使建筑、社區及城市變得智慧起來。
2.發展新時代高質量綠色建筑
實現建筑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我國現有情況看,我們確實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和難題,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向前走。以我國自上而下發展了十多年的綠色建筑為例,仍然存在質量不高、綠色效果欠佳等問題,住建部提出要發展新時代高質量綠色建筑。對此,中國建設科技集團提出了“五化”理念框架,即: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長壽化和智慧化。
(1)人性化:是指更加“以人為本”,注重從人的需要出發,創造安全、健康、舒適、自然、優美的室內外建筑環境,使人有更多的獲得感。注重人性化的幾個方面包括:建筑空間精細化,安全性與舒適性,適老化、無障礙,室內聲環境、光環境、熱濕環境,室內空氣質量,室外環境等等。
(2)本土化:是指更加注重發揮建筑設計的重要作用,賦予建筑天然綠色基因和體現地域、文化特征。高質量綠色建筑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建筑,不應是技術之至上、技術堆砌,而應是倡導因地制宜,體量適度,少人工、多天然的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本土綠色設計,有利于引導綠色生活方式,促進形成綠色城市文化的多樣性。綠色建筑當然離不開技術的介入,但技術堆砌解決不了先天性問題。我們要跳出石油工業時代思路,反思現代建筑設計誤區,應該是技術至上,還是利用自然、親近自然、返璞歸真?
(3)低碳化:是指更加注重建筑全生命期的綠色,從重點關注“建筑運行過程”拓展到建筑建造、運行、改造、拆解各階段;更加注重建筑全面降低資源環境負荷,從重點關注“節能”拓展到關注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我國建筑業能源消耗結構與歐美1有很大不同,歐美1已進入建筑維護時代,建筑運行過程的能源負荷比建造過程高出24倍;而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階段,以大量新建、改造建設為主,建筑建造過程和運行過程的能源負荷比重相當。同時建造過程對礦產資源的消耗巨大,當前中國“青山掛白”的現象到處可見,建筑“低碳化”迫在眉睫。
高度“低碳化”的裝配式建筑,是發展新時代高質量綠色建筑應當重點關注的內容。裝配式建筑是用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節能、節水、節材、節時、節省人力,可以大幅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實現環保。它具有“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六個主要特征。裝配式建筑2016年以來在1強力推動下開創了發展新局面,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2018年住建部黨組巡視整改內容就有“重新審視、研究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這項工作。
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裝配式建筑是重要載體,業界對裝配式建筑的認識普遍高度不夠。應當把裝配式建筑放到綠色發展的高度上、放到對子孫后代負責任的高度上去認識,自發地去發展裝配式建筑,而不是被推動著去發展。
裝配式建筑發展形勢一片大好,其概念認識還不夠清晰。定義說得很清楚但一到應用就有些混亂。要強調的是:裝配式建筑不等于裝配式結構,更不等于裝配式混凝土,裝配式建筑也不等于裝配式住宅,更不等于裝配式保障房、廉租房;裝配式建筑必須堅持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全內容的一體化集成設計;裝配式內裝部品部件、設備管線的產業化生產程度更高,更能在產業鏈中體現全生命周期價值。
國家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決心很大,各地政府積極跟進制定政策,運動式推動有余,科學、理性管理的研究不夠。靠運動式推動的東西不會長久,靠政府政策的補貼也只能是一時。
社會積極響應政府政策推動,行業的主動性不夠。裝配式建筑須通過標準化、模數化與制造業密切聯動,實現大規模工業生產,降低成本。裝配式建筑要適應市場需求,符合市場規律,不符合市場規律,必將難以走遠。
結構工程師積極投身裝配式結構研究,建筑師缺乏積極性、主動性。裝配式建筑應當以建筑設計為龍頭,結構要為建筑設計提供安全保障和支持:不盲目追求裝配率;結構安全技術暫時達不到的不硬做;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論證是否采用裝配式建筑,或在更適宜裝配的地方采用裝配式部品部件。
2018年住建部黨組巡視整改內容就有“重新審視、研究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這項工作。
(4)長壽化:是指更加注重延長建筑壽命,管用延長資源利用時間,提高資源利用率,是節約資源能源、降低環境負荷的更管用方法,也有利于延續城市建筑文化。建筑長壽化是更大的綠色!我國建筑實際平均使用壽命短,反復建造、拆除加重了資源環境負荷。據統計,我國城市建筑的平均使用壽命遠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1,只有約40年左右,平均100年內需要建造和拆毀2-3次,歷經2-3個生命周期。
(5)智慧化:是指更加注重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建立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統,并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建筑功能和智能化、精細化運營管理水平,為使用者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智慧本身就是一件讓人可以產生無限遐想的事,主要包括:基于BIM的全生命期信息管理、智能安全防護、智能設備控制、智慧化能源管理、智能家居、智能檢測、智慧社區等。